|
我们厂有一台网带炉(safed),从入料口到落料口的距离为3.8米,用甲醇裂解气作保护气氛,加工的是轴承外、内圈、外壳(壁厚比外圈厚,长度比外圈长的空心圆柱体)、芯轴、滚柱、滚针等产品,淬火都是根据老的经验(有个表,就是多大的有效厚度用多长的时间,估计是前辈们经过多次试验得出来的经验数据)我一直在捉摸建立一个有效厚度与淬火保温时间之间的数学模型,我有一个问题比较纳闷,就是一定壁厚的外壳的淬火保温时间往往比一种直径比壳的有效厚度还大的实心轴的保温时间还要长,这是什么原因?是不是考虑了形状因素系数之类的东西?易文质老先生所著的《模具热处理》上提到了这个形状因素系数,规定实心轴和球的形状因素系数为1,空心圆柱体则根据圆柱体的母线长(即高或长)与圆柱的底面半径的比值大小来确定,值在1到2之间。当然我并不知道前面提到的加热保温时间表是不是考虑了这个因素,如果考虑这个形状因素系数,根据常规的加热保温时间公式计算出来的值通常比表中给出的值要大,质量虽不致出大问题,但降低了生产率。我参考了汪工编著的《热处理工艺问答》书上的相关问题后,更让我迷惑,这里,我原样打出来,给大家讨论一下。第49个问题:薄壁管件如何考虑加热的保温时间?答:对于管子,长管子和两端封闭的状态的有效尺寸(自注:这句话肯定有问题,但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按4*管子壁厚;两端敞开的短管子的有效尺寸,按2*管子壁厚,保温时间=有效尺寸*整体加热系数。这里有个问题,就是什么是长管子?什么是短管子?长、短管子的区分标准是什么?另外,上面的计算保温时间的方法与手册上的不一样,这个我想大家一定能看得出来。就是那个系数4和2是不是多余的尤其是短管子,壁厚为什么还要乘以2?我曾经到现场测量过,就是看零件走到什么位置时,表面开始到温,剩下的那段就是用来均匀组织的时间也就是保温时间了,因为我有一个想法,网带炉不象盐浴炉,是慢慢加热的,从进料到落料,等于经过了预热再加热保温的过程,按照常规的加热方法,预热时间为淬火保温时间的2倍(盐浴炉加热是这样,空气炉加热也可以依此类推),如果我算出来淬火加热保温时间,然后再乘以3,是不是就可以做为零件的总的加热时间呢?请大家替我分析分析哦。思路可能有点乱,请大家原谅。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打赏楼主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