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7-4 17: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晶粒度是表示金属材料晶粒大小的程度,它由单位面积内内所包含的晶粒个数来度量,也可用直接测量晶粒平均直径大小(用毫米或微米)来表示。晶粒度级别越高,说明单位面积中包含晶粒个数越多,也就是说晶粒越细。
金属材料或零件的晶粒大小和形状,随材料或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不同可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化,而不同大小的晶粒对机械性能及理化性能有很大影响,所以在生产实践中往往要控制晶粒大小。
晶粒大小对机械性能及理化性能的影响
生产实践中对于很多钢种,无论在锻造或热处理之后一般不要求检查晶粒度(有些重要零件除外)。因此,容易形成一种错觉,好像晶粒度在零件生产中并不十分重要。其实不然,这是因为从冶炼到成品的整个工艺过程,都采用了细化晶粒的措施。例如,采用Al、Ti等脱氧,或在钢中加入一些能细化晶粒的元素等等,从材料本身保证获得了细晶粒;锻后采用了细化晶粒的正火(或退火)工序,或者进行调质处理进一步细化晶粒。因此,除特殊情况外,各工序之间不安排晶粒度检查。但如果忽略对晶粒度的控制,则产品质量将受到一定程度,甚至严重的不良影响。例如:某厂用45Mn2钢生产的三连环,技术要求环的整体拉断力不小于22吨。但有一批三连环仅能达到14~15吨。分析结果表明,是由于热锻时过热引起粗大经历并出现严重的魏氏组织所致。后来采用正火处理,得到了正常化的细晶组织,性能合格(见实例14)。
18Cr2Ni4WA钢锻件严重过热(产生粗大奥氏体晶粒),出现石状断口时,αk值从10kgf·m/cm²以上骤降至5kgf·m/cm²。
某厂生产的一批铝合金锻件,由于晶粒粗大导致性能不合格而报废(详见实例118)。在锻件上取拉力试样,结果发现凡是抗拉强度不合格的断口均有粗大晶粒。
一般情况下,随着晶粒细化,可以提高金属材料的屈服强度、疲劳强度、塑性和冲击韧性,降低钢的脆性转变温度。因为晶粒越细,晶粒空间取向越多,晶界总长度越长,位错移动时阻力越大,所以能提高强度和韧性。因此,一般要求强度和硬度高、韧性好的结构钢、工模具钢及有色金属,总希望获得细晶粒。
工业纯铁(铁素体)晶粒大小对机械性能有明显影响,随着铁素体晶粒细化,强度与塑性不断提高。
根据研究认为:钢的强度与晶粒平均直径的平方根的倒数成直线关系。其数学表达式为:σ=σ0+Kd-1/2
σ——钢的强度(kgf/mm²),σ0——常数,相当于钢单晶时的的强度(kgf/mm²),K——系数,与材料性质有关,d——晶粒的平均直径(mm)。
实验证明,将合金结构钢的奥氏体晶粒度从9级超细化到15级后,屈服强度(调质状态)从115kgf/mm²提高到142kgf/mm²,并使脆性转变温度从-50℃降到-150℃。将低碳钢的铁素体晶粒度从8级超细化至16级后,屈服强度(退火状态)从20kgf/mm²提高到55kgf/mm²。将碳素工具钢的奥氏体晶粒度从8级超细化到15级后,其硬度(低温回火状态)从63.5HRC提高到65HRC。
晶粒度对钢的冷脆性转变温度有很大影响。粗晶粒钢的冷脆性转变温度较细晶粒钢高,在转变温度下的断裂应力也低。如0.12%C的合金钢经930℃淬火、650℃回火后,晶粒的线尺寸24μm时,20℃的冲击值为20.6kgf·m/cm²,直到-60℃仍保持韧性断口,并且冲击值为18.0kgf·m/cm²,至-80℃时才出现脆性断口,冲击值降到2kgf·m/cm²。同样成分的钢经1100℃退火后,晶粒的线尺寸为78μm,在20℃下即出现脆性断口,并且冲击值只有2.40kgf·m/cm²,到+80℃才恢复韧性断口,但冲击值也只有16kgf·m/cm²,,仍低于上述细晶在-60℃时的水平。
粗晶粒中碳钢的冷脆转变温度较细晶粒的钢高出40℃。
晶粒大小对化学性能的影响以1Cr18Ni9Ti不锈钢为例,粗晶粒钢比细晶粒钢晶界腐蚀敏感性大。
一般说来,粗晶粒使晶界腐蚀的程度加深,抗应力腐蚀能力下降,但重量损失较少,因为粗晶粒比细晶粒晶界少。
但是,也不应该过分强调细晶粒。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晶粒粗大对强度极限(σb、σs等)影响不明显,而对冲击韧性却比较敏感。在有些情况下,晶粒适当大些对某些性能有其有利的一面。例如,对软磁材料(硅钢片等),为了减少磁损及提高导磁率时反而希望晶粒粗大。当该材料在每一平方毫米上具有80~100个晶粒时,则矫顽力为0.50~0.60奥斯特,而在每一平方毫米上的晶粒数降至1~10个(即晶粒粗大)和杂质含量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其矫顽力则为0.20~0.30奥斯特。
工业纯铁在仪表生产中作为导磁体。室温下纯铁的晶粒尺寸对最大导磁率是晶粒越大μ最大也越大。
对于高温合金、奥氏体钢,从要求高的持久强度考虑,希望经理略微粗大一些。因为晶粒变粗说明晶界总长度减少,对以沿晶界粘性滑动而产生变形或破坏形式的持久和蠕变性能而言,晶粒粗化则意味着这一类性能提高。但考虑到疲劳性能,又希望晶粒细一点,所以对这类耐热材料,一般取适中晶粒为宜。从GH135晶粒度对疲劳性能和持久等影响来看,晶粒度从4~6级细化到7~9级时,室温疲劳强度从29kgf/mm²提高到40kgf/mm²;在700℃下疲劳强度从40kgf/mm²提高到59kgf/mm²。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大晶粒试样疲劳断口的疲劳条痕间距较宽,说明疲劳裂纹发展速度较快;而疲劳裂纹在细晶粒内向前推进时,不但受到相邻晶粒的限制,同时从一个晶粒到另一个晶粒还要改变方向,这些可能都是细晶粒能提高疲劳强度的的原因。但晶粒细化后持久强度下降,蠕变速度增加。例如,晶粒度从5级细化到7级时,在700℃下100小时的持久强度从45kgf/mm²下降到37kgf/mm²;当晶粒度由4~5级细化到10~11级时700℃、4.40kgf/mm²下的最小蠕变速度增加了25~100倍,持久寿命缩短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