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龟山淬火 于 2013-3-11 10:46 编辑
阎毓禾
阎毓禾(1926--),教授,激光热处理专家、高频焊管专家。他在国内首次试验成功高频感应焊管新技术,发明了激光热处理宽带扫描转镜,是激光加工领域的早期开拓者之一。他曾当选为中国光学会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筹委及第一届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IVc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学会钢管委员会顾问、天津市新技术革命对策研究组成员。1989年获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0年国家教委授予成绩显著荣誉证书,1991年被评为区(县)级优秀教师,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阎毓禾,1926年1月12日生于河南卫辉市的一个职员家庭,父亲阎仙舟在县契税局任职员。他6-12岁在汲县师范附小上学,后考入省立汲县中学。“七七”事变后,举家避难回到山里故居,失学在家。幸有兄长留下的初中课本,便开始自学。英语自学靠查字典拼音,国文则由其父讲解涵义,背诵古文名著五十余篇。1942年7月参加林县联合中学初中毕业考试,一举通过,并以第二名好成绩考入该校高中。上高中不久,林县失陷,故乡也遭兵灾,随校辗转流徙灵宝、西安等地,成了身无分文的流亡学生。幸得一远亲资助旅费,才得以到重庆找到长兄,进入战地失学青年高中进修班。半年后以优异成绩分发至中央大学附中高三。毕业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中央大学机械系,四年级时获国际奖学金(全校二人),并按奖学金要求去原资源委员会所属上海机器厂实习了三个月。1949年3月南京解放。他7月毕业,经老师石志清教授介绍,来到天津河北工学院机械系任助教。1950年参加共青团。后该院与北洋大学合并。并校后他被调到新建的焊接专业。新专业先招二年制大专班。1953年底他被提升为讲师。后改招本科,有二年多准备时间, 1955年到清华大学随苏联专家学习一年,1956年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一年, 1962年调天津纺织工学院任金工教研室副主任。1978年4月调机械系研究室,并提升为副教授。1986年提升为教授。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六名。1992年1月退休。 阎毓禾,1987年参加农工民主党,曾任农工民主党天津市第五、六届市委委员,全国十大代表。 天津大学焊接专业接触焊的初创 1952年他参加创建焊接专业,分担接触焊教学,规定必须使用苏联教材。当时刚开始号召学习苏联,俄文只突击学过两周。国内工业上还没有接触焊,从高教部教材编审处找来的俄文教材要求承担翻译,否则立即送回。他开始先译教材,每个字都要查字典,非常辛苦,译完就去讲这门新课。由于他的努力,学生反映不错,书稿也出版了。当时俄文翻译人才奇缺,教材编审处要求他再译一本,于是又译了一本《接触电焊学》。在假期中又译了《接触焊接工艺的选择》,寄到机械工业出版社就被接受出版了。至此他已译过80万字,成了熟练的专业翻译工作者。后来机械工业出版社请他审过试译稿9次,中国科学技术情报所重庆分所请他译校过《电工文摘》稿17篇。 他还主持建立了接触焊实验室,引进了苏联的点焊机、缝焊机、对焊机。亲自安装试车,编写实验指导书,圆满完成了本科的教学任务。还与水电部电力建设研究所合作,改装了MCMY—150对焊机,试验成功了铝铜接头闪光焊。当即给四川铁合金厂生产了四百个,创收五千元。后获1961年水电部三等奖。还开展了粗钢筋对接闪光焊的生产,由学生勤工俭学,也创收数千元。他还参加了市总工会组织的群众技术协作,1965年5月为天津染料制桶厂修复了进口德国PNA—30缝焊机,恢复了生产,并写了资料进行交流。 国内首次试验成功高频感应焊管 1963年初,他教金工之余,接受了帮助天津第二自行车厂上高频焊的任务。高频电热他并不熟悉,决心从头学起。当时各厂所使用的电流导入方法均为接触法,用两个电极压在高速行进的管坯边缘上,稍有跳动便形成开路,经输出变压器感应出高许多倍的高压,常将高频电容器击穿。各厂均堆积有大量的击坏了的瓷质高频电容器。它很贵,不但设备消耗过大,还造成生产停顿,管面有烧坑,对产量质量影响均很大。他决心解决这个矛盾,他查阅了大量国外资料,研究了感应焊会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电流流经管背的问题,找到了把感应器加宽,利用邻近效应来控制管背电流的解决办法,并对输出电路匹配作了大量计算,做到心中有数。他向厂长提出试验感应焊的方案。厂长同意,他设计了输出变压器和特殊的感应器。1964年4月试验一次取得成功。质量达到标准,焊管速度与旧法平齐,很快投入生产。管面光滑无疵,生产不再间断,产质量均大为提高。经过试验,阎毓禾作的理论计算得到证实,他写成了“无触点高频感应焊管”一文。当年7月,市科委与轻工业局召开了鉴定会通过鉴定。他在天津第15届国庆论文展览会上作了报告。这篇论文又被天津市选送当年在广州召开的第二届全国焊接年会,宣读后引起与会者极大的兴趣。天津日报于1964年11月3日作了详细报导,说效率提高15倍。 当时天津市轧钢一厂的高频焊管(水煤气管)也处于不稳定状态,完不成生产任务。冶金局副局长亲自到纺院会见了院长,要求派阎毓禾到冶金局合作。在轧钢一厂由局领导亲自主持成立了试验组,并派一工程师代表局长始终参加小组活动。阎毓禾在继续教课之余,根据轧一高频设备的数据尺寸作了匹配计算,改变了输出变压器的接点位置,并设计了新的感应器,经过半年的试验,至1965年7月初,焊管速度达到54.2米/分,提高了一倍。7月6日纺院党委书记、院长及机械系领导去轧钢一厂参观了现场。当他们看到以40米/分的高速度飞奔的管坯从感应器中穿过立即焊成钢管,质量高而稳定时,书记连声叫好。车间主任说:“我们过去生产一直搞不好,生产的钢管只有7%能用,现在一个月的产量比去年半年的还要多”。纺织部化纤局傅高工闻讯,为将来建设化纤厂需要,要求他作一下焊不锈钢管的试验,并提供了超低碳不锈钢板。他制定了不锈钢焊管工艺参数,用普通带钢拖带,成功地焊成了不锈钢管。 1965年7月,一机部与天津工业技术局及天津市科协联合在津召开全国高频焊管经验交流会,推广他在天津第二自行车厂和轧钢一厂所取得的成果。他在会上作了三次报告,讲了“国内外高频焊管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向”,交流了“提高焊管高频振荡器效率的研究”,“提高焊管感应器效率的研究”和“高频感应焊制不锈钢管“三篇资料。他还针对天津市的情况,写了一篇“对我市电焊钢管生产调整及发展方向的若干建议”,刊登在市科委情报处的专供领导参考的内部刊物《科技参考资料》第40期(1965年6月20日) 1977年初,一机部派人到纺院,要求他负责编写《机械工程手册》焊接篇高频焊部分。他先后去郑州、洛阳、西安、宝鸡、上海、杭州、铁岭、大连等地的33个单位作了调查,对国内焊管生产情况更加了如指掌。这部手册集体获1982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1978年10月他应邀参加了在张家口举行的全国高频焊管经验交流会。在会上作了“关于提高我国高频直缝焊管水平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受到热烈欢迎。会后锦西钢管厂厂长于运魁等找他要讲稿去抄。后刊载于《轧钢技术通讯》1979年第1期和《焊管通讯》1979年第1期。后又应邀参加了1980年在杭州,1981年在潍坊举行的全国焊管交流会。1983年应邀参加了兵器部的“高频焊管机组技术鉴定会”。同年他被确定为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委员会焊管学术组成员。又参加了1984年在乐山举行的全国焊管交流会。1986年无锡会议他因激光工作太忙未能到会,被聘为钢管委员会顾问。 在激光加工领域的新开拓 1978年阎毓禾准备招研究生,毅然决然放下他已取得辉煌的高频焊领域,改选了大功率激光加工新课题,再一次从头做起。是年11月他参加了天津市科学规划会议,接受了金属针布激光热处理课题,组建了研究组,建立了300瓦激光试验室,经过艰苦试验,于1983年通过市科委鉴定。又搞了“制针机丝杠激光淬火”,获1985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81年他应邀参加在重庆召开的全国激光应用交流会,他提出三篇交流文章并任激光加工组召集人。由市经委提供10万元经费,纺院补充10万元,购置了一台2千瓦横流CO2激光器和数控工作台,1986年5月投入使用。1984年4月国家科委在武汉召开激光热处理协调工作会议,他应邀出席。当时由于激光聚焦后集中于一点,不适于热处理,对光束处理技术的需要反映强烈。他一向认为客观的需要就是应该主攻的课题。回津后决定搞光束处理。初步进行了用多面体旋转反射镜将光束拉宽的试验。1985年5月被列入国家六五攻关计划。1986年12月通过国家科委鉴定。评为国际首创,能将直径3mm的光斑拉宽到30mm,大大拓宽了激光热处理的应用范围。新华社拍了他的工作照片,科技日报、广州日报、陕西日报等都刊登了。后获1988年国家发明四等奖(他是第一发明人)。七五规划中他又把转镜发展为产品,1990年11月通过鉴定,1991年选入国家“七五”科技攻关成果展览。他还研究出激光熔覆专用送粉器,并有产品供应市场。他的研究室承担国家级、市级及中科院腐蚀科学开放实验室等的多项课题,蜚声于国内外。 他还做了不少社会服务工作。他先后11次主持国家攻关课题的鉴定会,如铁科院、力学所、大连机车厂的缸套,上海光机所的宽带光束处理装置等的鉴定会,都是他担任主任委员。他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申请项目,为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共性技术专业组评审招标项目,为清华大学、燕山大学、科学院沈阳腐蚀所评审博士论文,他参加编写了《焊接数据资料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他还一贯热心科普工作,为普及性刊物“焊接工人”等写稿。1979年10月应市科协邀请给200人作“激光热处理”报告;1987年10月应市经委科技处要求举办激光热处理短训班,编印教材并主讲。1979、1982、1984、1986年连续四次被评为市科协工作积极分子。 阎毓禾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自我要求严格,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他的治学思想,是要解决实际问题,不搞花架子,不沽名钓誉。他在研究室大力提倡哥本哈根精神,“自由探索,集体讨论,独立决断”,反对争名夺利。他关心青年,尽量为青年助手创造条件,带他们参加全国会议,努力提高其知名度。退休前后他把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收集的资料写成一本书《高功率激光加工及其应用》留给后人。丰富、翔实、精辟、实用性强,这就是读者对他的书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