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见仁见智 于 2016-7-8 19:07 编辑
1,热处理本身的属性和任务与一般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矛盾 材料工程中的金属热处理的任务是挖掘金属材料性能的潜力,使之达到与零件加工成形和服役有优良表现的程度,说白了,热处理就是搞提高产品质量的。热处理的精益求精和好上加好是需要成本的,而这种成本的价值却往往不能体现在出售的产品上,也就是优质未必获得优价的回报。在价格战的社会环境下,降低热处理成本常常成为某些企业的一个首要选项,热处理的地位甚至下降到成为企业的包袱。现实中的表现是企业领导对热处理的不重视,不愿意进行设备更新、新技术的引进和鼓励、支持员工的创新,员工待遇偏低。优良的表现得不到领导赞扬和奖励,员工则不得不长时间在没有生机一潭死水的环境中苦干实干,越来越乏味。人往高处走,跳槽、改行就成了常态。 2,热处理工艺一旦定型,更改很困难 热处理技术随产品零件的技术要求变化而变化,任何批量生产的产品,都希望有稳定的质量,要求可靠性要高,重复性要好。定型产品的热处理工艺不可以轻易更改。对于一个产品比较单一的企业来说,热处理部门的建立是有针对性的,专业性性强。产品试制和试生产阶段,热处理员工比较忙,有事可做,技术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充分或者较好的发挥。一旦正式投产而且产品质量稳定之后,随着生产工人的操作水平的日益娴熟,热处理技术人员就清闲多了,只起‘看家’作用,如果没有产品升级或者有新品开发任务,任何多余的技术人员都是企业的沉重负担。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有的人就呆不下去了,只好走人或改行。 3,热处理新技术的成果能否见效需要时间,能否被承认的问题,具有时效性 热处理的一项工艺改进和创新、新技术的应用,不论实验室(含模拟台架实验)的满意度或者相关宣传的如何之好,都需经过应用于本企业产品的实际服役场合(甚至是不同自然条件下)的考验,大都体现在使用结果和使用寿命方面,这种考验期有长有短,短的可以立竿见影,比如工模具一类产品寿命考验,长的则要几年、十年八年甚至更长,期间,企业的市场扩大了,外事服务的麻烦减少了,比如重要的机械零件。假如,稳定的质量和延长使用寿命的技术措施是源于某一位热处理工作者提出的建议的技术改进,经过漫长的时间,等到体现成果之时,当初的好主意早已被遗忘了,又还会有哪一位领导还会记为你庆功、点赞呢?!我们的很多优秀热处理工作者都是在默默无闻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很难引起领导的注意,当个人的贡献与待遇显得很不对称的时候,跳槽或改行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4,热处理工作者的岗位,需求量有限 只有在高端机械制造行业和专业热处理企业中,热处理工作者才有用武之地,迫使你在强烈竞争环境中不断进取,大浪淘沙,新东西层出不穷,‘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越干越觉得知识不够,越干越胆小,越干越觉得有做不完的事情!然而,这样的企业毕竟为数不多,容纳的人数有限。有进取心的后来者,常常因为找不到这种与之相适应的岗位,长时间窝圈在不能尽其才的环境中,活力受到压抑,心境郁闷,感到特别难受,不得不被迫改行。 5,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一个分支,金属热处理技术的专业性很强,涵盖的相关基础知识又相当广泛,又是一门实践科学。高等人才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大,高校招生人数应当适度的精简,从‘材料科学与工程’将‘金属热处理’分离出来面向企业进行重点培养,以减少人才的浪费和缩短他们的成长期。 一孔之见,可以讨论,可以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