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Wangqinghua196 于 2013-10-29 23:03 编辑
小议“热处理网络‘拜师学艺’之风” 汪庆华 “拜师学艺”在我国自古就有,尤其是在道教中更加重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之一。我们继承传统文明的时候也要坚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精神。古代的教育是为阶级服务的,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为大众服务的,每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网络的知识更是开放式的,共享成果。 “拜师学艺”的习俗各地会有差异,以手工艺为例,“学艺”要在正月请人介绍“拜师”。“拜师”须择吉日去师傅家办拜师酒,先祭本行祖师(铁匠崇奉太上老君,石、木、泥水崇奉鲁班,裁缝崇奉轩辕),后拜师傅。学徒期限一般三年,这期间师傅只供饭食,不付工钱。除春节岁假外平时不准回家,不准吸烟喝酒,做工时间不准与人闲聊。吃饭时要给师傅盛饭,而且必须“师傅先吃饭,徒弟先放筷”。满师后办满师酒,师傅赠半副工具,称“半作”,要另找师傅过堂,俗称“三年徒弟,四年半作”,“半作”就是拿一半工钱。 徒弟要将所拜的师傅当作亲生父母对待,也就是所谓的事师如父,而“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就是这样来的。 对于出家人而言,一生只能拜一个师傅,佛教中常说不二法门,就是说一个人只能修行一个法门,不能随意更换修行的方式,否则到最后很可能会一事无成。而且好的师傅知道这个拜师的人以前拜过别的师傅,是不会再收他为徒的。 了解其起源,就知道其目的。“拜师学艺”完全是一个愚昧礼教的东西。其目的就是“愚昧”徒弟、“养肥”了师傅;“控制”徒弟、“怂恿”了骗子。对于徒弟而言,其实就是被控制了的一个赚钱的工具,就是一杆“枪”、一把“刀”,完全没有一个平等的地位与权力,还要称“师傅”为“父亲”。“师傅”是否担当得起“父亲”的责任与义务呢?完全不会有,也不可能有?这个道理不必细说,大家自有论断。 读万卷书,始能行万里路。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飞速、知识爆炸的时代;当今的社会是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社会。“拜师学艺”中的封建迷信色彩被荡涤,新型“师徒”关系被确立。我们学生时代的老师就是我们现代版的“师傅”,我们的同事、朋友都是我们学习的途径。三人行必有我师。 然而,曾几何时,热处理网络流行起来什么带有迷信色彩的“拜师学艺”的妖风!山头竖起,号称自为一派。实在与时代相悖!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的著作者)认为聚集在一起的人,满足两个条件就会形成心理群体:首先是成员个性受抑制,其次是他们都在关注同一事件。一旦形成心理群体,其中的个体思想情感会全部朝一个共同的方向演变。群体呈现出来的品质特征一般都等而下之,所以群体不能完成高智力工作。在群体之中,每个个体叠加在一起只会让愚蠢增加,也不会让天赋才智得以凸显。如果群体中个体把各自最基本的品质汇聚,那么带来的必将是平庸而不是新颖的东西。 从古斯塔夫·勒庞的预见中,我们见到了现实确实如此:通过“拜师学艺”抑制他人(徒弟们)个性,都来关注“怎么去斗别人”这么同一个事件。 所以,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柳青说过,人的一生虽然漫长,但关键的时候只有几步 !在人生的起步之初,千万不能迷失方向! 年轻的朋友们!未来的路还很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要无愧于所处的时代与社会,学习热处理虽然艰辛,但是也不至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网络中学习,不存在“拜师学艺”之说,更不会有“偷师学艺”之嫌! 年轻的朋友们!不要因为不适应刚刚迈进工作岗位时的烦恼,轻而走向群体心理的路子,追求快感。我们热处理是着眼于实际的,需要工作时间的磨练,而不是“拜师学艺”能够解决的。现在那些自以为是的家伙们都不是认真修炼的,他们更多的是为了“赚钱”,动机不纯,所以不要找这些人“拜师”! 年轻的朋友们!现在社会上到处都有各种骗子,我们热处理网络也不例外,对于这样的人是绝对不能“拜师”的,他不仅不会领你走上修炼的正路,还可能会带你走上别的邪路。很多真正好的“学士们”是不会经常在人们眼前出现的,他们正在潜心修炼,哪有时间去理会“招徒”之事,也不会在乎“长舌妇的毁谤”之言,所以提醒那些想要“拜师学艺”的人,在寻找师傅的时候一定要眼睛放亮! 2013-1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