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材料工程的技术要求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可靠性和重复性,往往放在第一位去考察。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实力、一个工厂的技术水平的基本指标。这一概念在战争环境下受到极为严酷的考验,二战时期的中途岛战役,日本的一架侦察机,由于机械故障耽误了5分钟起飞,导致又一次错失战机而惨败,成为太平洋海战一个转折点。发达国家,将平时的民用产品经过可靠性验证的技术转为军工技术的储备,成为必要,以增强国力。
2,所以,装备的先进性和工艺的可控性对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的一致性至关重要。对于气体渗氮和氮碳共渗来说,有一个具有稳定的氨分解率的炉罐和掌握分解率可控方法是保证处理出来的产品具有高度可靠性的必要条件。
3,渗氮和氮碳共渗处理出来的零件按照图纸要求现场检测合格是一回事,这些零件发配到服役后是否都有同样(相近)的可靠性则是另一回事。一般工厂的现场检测手段并不能说明服役条件下对性能要求的全部问题,比如显微组织(相结构)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抗蚀氮化,在材料和工艺都固定的条件下,某一次或有几次达到或超过了盐雾试验合格的水平。由于设备和控制方式的落后,发生氨分解率的漂移和碳添加的比例离散,在感觉不到的情况下可以使盐雾试验的结果变得不合格,甚至相差甚远,这是亲自领教过的事实。
4,以简陋、落后的设备,在将就、凑合的条件下能够干出合格的零件来,是一种本事,是看家本领;旁门左道,独门诀窍,令老板赏识,这也是值得赞赏和学习的!然而,这是‘作坊式’的老板和‘工匠式’的打工者的思维,与现代化的规模生产模式并不相适应。一个高级钳工能用锉刀加工出精密的圆柱体,算真本事吧,可比不上一个初级车工加工出来的圆柱那么快捷,那么一致。因为这一类基本功并不具备高度的重复性和可靠性。我们是专门搞提高钢铁零件内在质量的,‘好马配好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才是老板和打工者要追求的境界 http://www.shaod.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