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李书福:从农民逆袭成中国汽车首富,真的只是运气好?原创三万公子2020-12-09 22:15:24
1927年,汽车座椅上还没有安全带这玩意儿。 有个叫尼尔斯•博林的瑞典人,对这事动起了脑筋。 他原来是航空公司的工程师,负责设计飞机的安全带。 不知怎么,他天上呆的不爽,非要下凡人间,去了一家不知名的汽车公司,还把飞机的安全带移植了过去。 他老婆是个护士,回家老跟他唠叨:你弄那两点式安全带根本就是摆设,汽车一出事,人被撞的头破血流,还不如没有! 挨了老婆训,他成宿成宿睡不着,有天突然琢磨,三点才最稳定呀,就这么设计出了今天汽车的安全带。 可别小看这点改动,就是这个小玩意让这家不知名的汽车公司成为世界名企——沃尔沃。 他不会知道,近100年后,沃尔沃竟然会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男人收购。 这男人名叫李书福。 而且,没过几年,李书福又陆续买了奔驰、宝马、捷豹、路虎…… 那么,这李书福到底是何方神圣? 011963年,李书福出生在浙江台州。 台州是个福地,老出富豪,比如玻璃大王曹德旺、苏泊尔的苏增福都是地道的台州人。 那时候实行“养儿防老”,李家父母也能干,一下就忙活出了四个男孩,李书福排行老三。 虽然父母都是农民,也眼巴巴的盼望着孩子们有出息,把他们都送去念书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这李书福打小就不太受体制的管教,还贼有主见。 6岁被送到学校,9岁就打起了退堂鼓,愣是觉得上学每天就是念念拼音,别的啥也不教,太没意思。上个学整的跟上坟似的,痛苦的不行,闹着要辍学。 这爹妈也就由着他。 可回家也不能闲着啊,这么大个劳动力呢!李爸爸开始让他放牛和种地。 一般人放牛,无非就是早上牵出去,晚上牵回来,白天仰望天空发发呆。 李书福却不,他要跟牛“合作”。 其实牛也会看人下菜碟,那时他还不到10岁,加上营养跟不上,个子矮(毕竟现在也才一米七)。 就说骑到牛背上这事,对李书福就是个巨大的挑战。自己上不去怎么办? 李书福把牛牵到水草丰美的草地,它想要吃草,这左大腿就得弯下来。这一低头的刹那间,李书福一下踩在大腿上,就翻到牛背上了。 很多年后,他说,做生意就是要学会与对方合作共赢,哪怕对方是头牛。 就这样,每天放牛赚0.15元,一个月也能赚个四五块钱。当时一个学期的书本费加起来也就1块钱,李书福大小也算是个有钱人了。
可农民的日子到底还是很苦。 1974年,11岁的李书福没办法又回去念书了,接着上小学三年级。 毕竟比同学都大了三四岁,这几年脑子也不是白长的,李书福很快发现,自己的脑子开了光! 很快就混到小学毕业,本来上三年的初中两年就学完了。 1978年,李书福进了当地特有名的路桥中学。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也是这一年,在北京,34岁的柳传志在《人民日报》第一次看到不是八股文的文章,叫《群众创造了加快养猪事业的经验》,才动了下海的念头。 现在你可能觉得这文章也太土了,可那时候算得上是惊天霹雳。 因为在这之前,别说真的去养猪,就连说说,都是要被当资本主义尾巴割掉的! 要不说,这开过光的脑袋就是不一样。 别人都在琢磨怎么学好数理化,十来岁的李书福就敏锐地感受到了国家这种大气候的变化,琢磨自己不能死读书,得干点啥去。 02李书福决定开启自己的第一次创业史。 他跟他爹要了一台“海鸥牌”照相机。 那会大部分人结婚才会置办大件,比如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当年俗称三大件。光这些,就已经掏空家底了。 毕竟月平均工资也就几十块钱。 照相机用处不多,又得花好几百块,一般人都不会买。 改革开放几年,有了点闲钱的人们开始出门去旅游。要是到了景点需要拍照,要么租个相机,要么请人拍照洗出来。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李书福瞅准这是个机会。 他跨着照相机,骑着他爸的破自行车,在街上逢人就问:请问您需要拍照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这摊儿练了一年,竟也赚了2000多块钱,顶上他爸好几年的工资了。 尝到甜头的李书福决定扩大规模,盘个固定的地儿,开照相馆。那会开照相馆需要公安局审批,可他才不管那套,先干起来再说。 这一干,发现自己还是家底太薄。 光一台“海鸥”牌相机明显不够用了,至少还得要固定的座机、冲印设备、反光罩、装胶片的齿轮……这里里外外都得花钱。 带着一肚子需求,李书福从台州出发,去时髦的大都市上海转了个遍。 他发现自己赚的2000块巨款在摄影器材面前,根本就不叫钱。 那里的每个设备都得上千块甚至几千块。 李书福决定发挥从毛主席那学来的真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他花2块钱找人敲了块铁皮,代替原本需要1000多块的反光罩,效果也不错。 照相馆就靠着他DIY的设备开起来了。 除了公安局总是隔三差五的来教育他,其他时候生意还不错。 不过,意外很快又来了…… 因为他发现,这洗照片的显影液里大有学问,弄好了比给人吭哧吭哧拍照片赚钱多了。 显影液里,含银。 想起高中的化学课,李书福在显影液里加入氯化钠,提取的银不但纯度高,成本还低。 拿到杭州市场去卖,钱赚大了。 正巧那阵公安局三天两头来查他,他索性就把照相馆关了,专门干这个回收提纯这个事儿,开始第二次创业。 一时间,整个台州的照相馆都成了他的财路。 这变废为宝的生意着实让李书福狠狠赚了一笔。 不过他觉得买卖贵金属可能犯法,不敢干下去了。 那干点啥呢? 03他又打起了家里另一类大件的主意。 80年代初,人们的钱比以前多了好几倍,消费瞬间升了级。 原先的三大件很快就过时了,新三件成了各家攀比的新目标,这就是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
有次李书福想给自己定制双皮鞋,找了家鞋厂转悠半天,鞋没做好,倒是发现工人们正在加工的一种铁片挺新鲜,问了才知道,那是电冰箱的一个关键配件。 别小看电冰箱,在那个年代可是国家重点关注对象。 为了掌握压缩机的核心技术,不让冰箱核心部件全部依赖进口,1984年,国家“六五”计划中赫然出现了广州和北京的两个电冰箱压缩机厂。这一年,广州冰箱厂从日本引进的日立公司电冰箱生产线正式投产。 紧跟形势的他觉得,这是个大好的机会。 可生产这种事需要很大的生产车间,该上哪儿去找呢? 李书福想起当年的母校路桥中学有个校办工厂,就跑去跟老熟人们拉关系,开始第三次创业。 李书福还吸取了上次被公安局关停的教训,从头向体制靠拢,上来就搞定了乡里的办公室主任,给自己戴上了“红帽子”,叫黄岩县石曲电冰箱配件厂。 李家全家上阵,大哥李书芳是厂长,还有二哥李胥兵、姐夫、小舅子全都担任要职,李书福自己主抓销售。 这一下还真了不得,电冰箱必须的蒸发器、冷凝器、过滤器都成了李家的囊中之物,一时间竟然成了美菱、扬子、华日一大批知名电冰箱厂的供货商,年销售额很快达到了900万元。 1986年,23岁的李书福又不满足了。 他不想给别人做下游生产商,想生产整个电冰箱。 他家里人一听,都觉得他疯了。只有他二哥李胥兵相信他,不是天方夜谭。 李书福带着二哥独立出来,开始研发电冰箱。一年半以后,还真让他们搞出来了,新公司改名叫黄岩北极花电冰箱厂。 家里那几个兄弟又眼热的不行,非跑回来跟李书福联合。 26岁的李书福,带着李家团队,电冰箱年销售额达到4000万元。 早期电冰箱厂房,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还曾一度找到青岛红星厂这种国有厂,给它贴牌生产澳柯玛冰柜。岁数稍微大点的,应该都听说过这个牌子。 可惜,就在生意越做越红火的时候,李书福遭遇了灭顶之灾。 04尽管这时的李书福已经是“红顶”正规厂家了,但本质还是民营企业。 而那几年,全国一下涌现出了几十家电冰箱厂。 为了防止产量过剩,zf对电冰箱开始管制,要获得批文才行,而拿到批文的都是国有企业。 李书福没拿到批文。
他父亲对他说,冰箱厂必须关门,经商卖东西是“投机倒把”,办企业赚钱那是“资本家”。再不关,你就得去蹲监狱! 1989年下半年,收入几千万的电冰箱厂说关就关了。 心灰意冷的李书福决定休息一阵,跑去深圳的大学读书进修,弥补自己没念书的遗憾。 要不老话说“人的命天注定”,即便是去读书,对李书福来说那也是发财的机会。 有一天,比同学有钱的李书福看着宿舍,突然就觉得实在太破了,不符合自己的身份,便纠集了几个同学一齐到建材市场,想找点合适的装修材料回去自己归置归置。 当时很畅销的镁铝曲面板都是进口的(就是厨房和卫生间吊顶用的材料),问了问价钱,居然要220元一张。要知道,这东西成本可是低的可怜。 李书福觉得又一次机会来临了。 这一年是改革开放十周年,国家建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就是其中之一,房地产市场正如火如荼。 所有人买了房都得装修,要是自己能研制出来替代进口的装修材料,那利润得多大啊! 说干就干。 他学也不上了,马上回到台州,拿着做冰箱生意赚的钱,找他二哥李胥兵一起搞起面板生意。 1990年5月,李书福给自己的面板厂起名为“吉利”,叫黄岩市吉利装潢材料厂。 手里有点钱的李书福不甘于抄袭别人的产品,把国内所有的厂家走遍,又去了国外学习参观,不惜血本地研制了一年多。 直到1991年7月,才研制出了第一块全新的镁铝曲面装饰板。 图片来源于中国新闻网
这种能替代进口材料的面板一问世,就因为物美价廉红遍装修市场。到年底短短的半年时间,销售收入就达到了800万元。 第二年,更是卖出了几千万元。直到现在,这都是吉利集团一项稳定的收入来源。 一路高歌猛进的李书福没想到,很快他也会成为“高级韭菜”被收割一波。 05刚才说到,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 领导们觉得特区这经验是挺好,但能不能适合广大农村,得找个地儿试他一试。 那时候的海南岛基本是纯农耕社会,农村人口占80%,还属于广东省的一部分。 1988年8月,海南成了试验田,上升成了咱们国家第31个省级行政区。 这个海滨小城,立马吸引了全国的有钱人们,成为他们淘金的“圣地”。 淘啥呢? 房子! 1988年,海南房子是1350元一平米。 1991年,涨了50块。 随着冯仑、潘石屹、王石这一干房地产的先驱大佬,进驻海南“倒地皮”,海南的房价猛窜。 李书福离海南那么近,又长着对政策敏锐至极的眼睛,揣着倒腾电冰箱和面板赚来的几千万,也一下子投入了海南“温暖”的怀抱。 到了1992年,海南房子的均价涨了3000多块,达到5000元一平米。1993年,涨到7500元,五年涨了4倍!
那时候银行根本不需要什么审核,只要去贷就能贷出来钱,一座一座用贷款堆起来的房子拔地而起。 很多人觉得不对劲,像冯仑和潘石屹这种搞过房地产的大佬,很快带着钱撤回北京。
但30岁的李书福还沉迷在疯狂的楼市中,乐不思蜀。 1993年年中,中央颁布了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楼市开始迅速低迷,光四大国有银行的坏账就高达几百亿元。 钱赚的不易,赔起来却快得很。 在后来的采访中,李书福总是回避这一段“被收割”的伤心往事。 但像《中国汽车报》社社长何伟这些熟悉他的朋友却知道,那时的他很艰难,当时的妻子也离开了他。 可他还苦中作乐地作诗:力量在风中回荡,奇迹在蓝天下闪光。坎坷的道路承载着我的理想,坚实地伸向远方。
这个理想是什么?李书福很快给出了答案。 06他琢磨回到吉利继续搞创新。 有一天,他一个员工骑着借来的进口摩托车跟一辆军车撞了。不得不说军车质量还是很结实,摩托车直接被撞散架了。 要是别人肯定得琢磨,这得看病赔钱。李书福却想,看来这摩托车也没啥难的,不就是一堆零件组装起来的吗? 本着打小就DIY照相机的精神,他去广州拉回了几车的摩托车零部件。 不会装怎么办? 他买回了当时超级流行的本田摩托车,拆开再装上。 不到半年,摩托车竟然真被研制出来了。 可老问题又来了,国家规定,民营企业不允许生产摩托车。 已经三十而立的李书福可不再是几年前的毛头小子,身经百战的他开启了小鱼吃大鱼的收购史,完美解决了体制难题。 他花几千万收购了浙江的一家国有摩托车厂,真正成为了“体制”里的人,披上了合法的身份。 这一下,国内踏板式摩托车的价格被李书福从进口的3万元,降低到3千元。
李家摩托车很快成了国内龙头老大。 他把公司改了名,从原来的“黄岩吉利集团公司”改成“浙江吉利集团公司”,还跑到国外去参与竞争。 1996年,33岁的李书福已经把摩托车卖到了美国、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 这个放牛娃摇身一变,站到了国际舞台上。 他也开始搞国际化管理,给家里的四个兄弟姐妹都分配了股权,他和一直支持自己的二哥李胥兵共同占70%,大哥占10%,四弟占20%。 此时,又一个机会悄悄出现在了李书福眼前。 07那几年,国家对汽车行业管的很严,不允许民间造车,要么是国营厂,要么找奔驰宝马这帮外企合资。 我国也正在努力进入WTO,据说进口汽车的关税会立马下调30%以上。 下调关税当然是好事,可李书福仔细算了算账,却觉得不对劲。 老百姓以为,下调30%是本来卖100万的车,明天就卖70万。 其实不是,下调的只是关税部分,100万最多只能便宜到95万而已。
所以他觉得,汽车是个大市场!中国那时汽车市场每年才几十万辆,进入WTO以后每年就得上千万辆。 这可是民营企业进入汽车行业的关键期。 现在要是进不去,以后就都是外企的天下了,再想进就晚了。 不会咋整? 买来一辆奔驰,拆开装上,装上再拆开。 又跑到一汽,把红旗的底盘、发动机、变速箱都买回来研究。 国家不让干怎么办? 在摩托车生产仓库里,用布蒙起来半夜偷着干!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其实,没人相信他能真的造出来。 柳传志、王石、张朝阳都说他是天方夜谭。
可几个月后,李书福带着几个在汽车厂干过几天的工程师,照着奔驰的样子,把玻璃钢装在红旗底盘上,造出了一辆自己DIY的奔驰车,还跑出去兜风。 结果,省里管汽车生产的领导狠狠批评了他。 他很郁闷,跑去跟领导绕着弯讲大道理。 领导问:你胆量那么大,你搞汽车,你知道汽车是怎么回事吗?(李书福心想:我不能告诉他知道,也不能告诉他不知道——说知道,领导就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说不知道吧,领导说你不知道你为什么要搞。) 于是,李书福说:我不是很清楚,但是我确实有这么一种追求,我今天来就是想向领导请示一下。 领导说:你要研究也可以,你自己去研究,但生产是不可以的。
回来,李书福把车间蒙着的布撤掉,“光明正大”地开始搞研究。另一边,琢磨怎么才能“光明正大”地搞生产。 命运就是这么眷顾他。 有次他去四川德阳调研,竟然听说监狱下面有汽车厂。虽然停产了,可人家是国营的!虽然只能生产轻型客车,可这是国家认可的! 李书福赶紧去找这个天上掉下的宝贝。 在朋友引荐下,他见到了监狱长,也就是这个汽车厂的厂长,故伎重演花2400万元买下了汽车厂70%的股份,披上了国营背景。 可监狱长始终不同意把厂子搬离四川。 一直等到监狱长去世,李书福才得以把剩下30%的股份全买过来,整体搬迁到浙江临海。 1998年8月8日上午8点,浙江临海,35岁的李书福带着自己的第一辆轿车吉利豪情下线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这车前脸有点像奔驰,车型有点像夏利,发动机是丰田的,变速箱是菲亚特生产的。 按说全国第一辆民营企业汽车的下线仪式应该声势浩大,可李书福预备请的700多位嘉宾却没几个人来,除了当时主管汽车产业的浙江副省长叶荣宝。 吉利每辆车只卖5.8万元,当时的夏利售价是13万元! 这个价格战,把李书福的几个兄弟姐妹都气走了。 就这样艰苦了几年,李书福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2001年,在我国进入WTO的前一天,吉利汽车终于拿到了国家发的“准生证”,成为唯一一家获得许可的民营汽车企业。 2002年,吉利集团迎来了新的CEO,是原浙江省副厅级干部徐刚。 2003年1月,浙江省委书记(请自行检索)上任后,视察了吉利林海汽车基地。 2005年,吉利在香港成功上市。 2006年,吉利开始走向国际化运作道路,先是跟英国老牌锰铜控股公司(MBH)合资生产出租车,电影《王牌特工2:黄金圈》里的出租车就是他家的。 2007年,赶着美国房地产泡沫破损的宝贵机遇,经过三年“抗战”,从福特手里花18亿美元买下了长年亏损的百年汽车品牌“沃尔沃”。
2017年,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汽车49.9%的股份。 2018年,90亿美元收购戴姆勒(DaimlerAG),就是奔驰的母公司。
2020年,李书福甚至开始造卫星,旗下的公司自主设计出了两颗低轨卫星,准备发射。 李书福在体制边缘“游走”了许多年,终于成就了自己的商业帝国。 你要问他到底是怎么成功的? 他说:我是一个单纯的人、纯洁的人、简单的人。你不要笑!我就是听党的话,我们是改革开放的一个兵,你不让打了,我就立正站着不动,你让我掉头,我马上掉头,就是这么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