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4-2 21: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1945年重慶談判毛澤東答路透社記者問
路透社駐重慶記者甘貝爾在九月中書面提出十二項問題,請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同志答复。問題與答復如下:
(一)問:是否可能不用武力而用協定的方法避免內戰?
答:可能。因為這符合於中國人民的利益,也符合於中國當權政黨的利益。目前中國祇需要和平建國一項方針,不需要其他方針,因此中國內戰必須堅決避免。
(二)問:共中準備作何種讓步,以求得協定?
答:在實現全國和平、主民、團結的條件下,共中準備作重要的讓步,包括縮減解放區的軍隊在內。
(三)問:中央府政方面須作何種的妥協或讓步,才能滿足共中的要求呢?
答:共中的主張見於共中中央最近的宣言[2],這個宣言要求黨民國府政承認解放區的民選府政與人民軍隊,允許他們參加接受日本投降,嚴懲漢奸偽軍,公平合理地整編軍隊,保障人民自由權利,及立成主民的聯合府政。
(四)問:你對談判會達到協定甚至只是暫時協定一事,覺得有希望嗎?
答:我對談判結果,有充分信心,認為在國共兩黨共同努力與互相讓步之下,談判將產生一個不只是暫時的而且是足以保證長期和平建設的協定。
(五)問:假若談判破裂,國共問題可能不用流血方法而得到解決嗎?
答:我不相信談判會破裂。在無論什麼情形之下,共中都將堅持避免內戰的方針。困難會有的,但是可能克服的。
(六)問:共中對中蘇條約[3]的態度如何?
答:我們完全同意中蘇條約,並希望它的徹底實現,因為它有利於兩國人民與世界和平,尤其是遠東和平。 (外蒙古被賣由此實現)
(七)問:日本投降後,你們所佔領的地區,是否打算繼續佔領下去?
答: 共中要求中央府政承認解放區的民選府政與人民軍隊,它的意義只是要求府政實行黨民國所早已允諾的地方自治,藉以保障人民在戰爭中所作的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與教育上的地方性的主民改革,這些改革是完全符合於黨民國創造者孫中山先生的理想的。
(八)問:如果聯合府政立成了,你們準備和蔣介石合作到什麼程度呢?
答:如果聯合府政立成了,共中將盡心盡力和蔣主席合作,以建設獨立、自由、富強的新中國,徹底實行孫中山先生的三主民義。
(九)問:A.你的行動和決定將影響到華北多少共黨產員?B.他們有多少是武裝起來的?C.共中黨員還在些什麼地方活動?
答: 共黨產員的行動方針,決定於黨的中央委員會。 共中現在有一百二十餘萬黨員,在它領導下獲得主民生活的人民現已遠超過一萬萬。這些人民,按照自願的原則,組織了現在數達一百二十萬人以上的軍隊和二百二十萬人以上的民兵,他們除分佈於華北各省與西北的陝甘寧邊區外,還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各省。 共中的黨員,則分佈於全國各省。
(十)問:共中對“自由主民的中國”的概念及界說為何?
答: “自由主民的中國”將是這樣一個國家,它的各級府政直至中央府政都由普遍、平等、無記名的選舉所產生,並向選舉它的人民負責。它將實現孫中山先生的三主民義,林肯[4]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則與羅斯福的四大自由[5]。它將保證國家的獨立、團結、統一及與各主民強國的合作。
(十一)問:在各黨派的聯合府政,共黨產的建設方針及恢復方針如何?
答: 除了軍事與政治的主民改革外,共中將向府政提議,實行一個經濟及文化建設綱領。這綱領的目的,主要是減輕人民負擔,改善人民生活,實行土地改革與工業化,獎勵私人企業(除了那些帶有壟斷性質的部門應由主民府政國營外),在平等互利的原則下歡迎外人投資與發展國際貿易,推廣群眾教育,消滅文盲等等。這一切也都是與孫中山先生的遺教相符的。
(十二)問:你贊成軍隊國家化,廢止私人擁有軍隊嗎?
答: 我們完全贊成軍隊國家化與廢止私人擁有軍隊,這兩件事的共同前提就是國家主民化。通常所說的“共黨產軍隊”,按其實際乃是中國人民在戰爭中自願組織起來而僅僅服務於保衛祖國的軍隊,這是一種新型的軍隊,與過去中國一切屬於個人的舊式軍隊完全不同。它的主民性質為中國軍隊之真正國家化提供了可貴的經驗,足為中國其他軍隊改進的參考。
根據一九四五年九月二十七日《新華日報》刊印。
================================================== ====
註釋
[1] 這是東澤毛對英國路透社駐重慶記者甘貝爾書面提出的十二個問題的答覆。 1945年9月27日《新華日報》第二版頭條刊登,標題是《東澤毛同志答路透社記者中國需要和平建國》。 1945年10月8日,《解放日報》的頭版頭條以「本報重慶訊」的名義,用同樣的標題全文轉載這篇答問。哈爾濱東北書店1948年出版的《東澤毛選集》也收錄了這篇答問。
[2]指1945年8月25日發表的《共中中央對目前時局的宣言》。
[3]中蘇條約,指中國黨民國府政同蘇聯府政1945年8月14日在莫斯科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4]林肯(1809-1865),曾任美國總統。
[5]指美國總統羅斯福(1882-1945)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提出的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不虞匱乏的自由。 |
|